诗墨飘香——记随州书法家王道升先生
2020-06-29 13:43:12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王道升,男,现年48岁,师从著名书法家曾翔。

沉迷书道三十余年,五体皆能,尤善行草。其书淡泊萧散,提倡不随时风,以“诗”境入,故能标格新奇、意趣盎然。获“全国第二届教师书法现场创评”特等奖,入展“第五届‘性灵派’书法展”、“剑魂——全国名家扇面展”等展览,获湖北省随州市人民政府“随州市书法类领军人物”“编钟文艺奖”。为“大有名堂”签约书法家、湖北省随州市书协副主席、随州艺术院院长、随县书法美术家协会主席。

书者,如其学,如其才,如其志,更如其人也!

能够识得王道升先生其人,得见王道升先生之作,幸甚!

书若人然,须备筋骨血肉,血浓骨老,筋藏肉莹,加之姿态奇逸,可谓美矣。

一百多年前,康南海先生,在欣赏明朝著名书画家沈周真迹时,留下此语。

一百多年后的今天,我在欣赏王道升先生的大作时,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段话。

王道升先生从小喜爱书法,无师承,每天涂鸦自得其乐,一任天性自然。

至读大学时,才认识了一个真正的书法人,于是每天坚持临习“三王”(“二王”及王铎),取“三王”之精练简远、大气磅礴等笔意,后又转学张旭、怀素、颜、米、赵(孟)、苏、孙(过庭)、黄、董等。

道升先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,遇到很多良师益友,先是拜原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、原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杨炳延先生,后拜乡贤著名书法家曾翔先生,同时受益于胡抗美、金伯兴诸先生。在曾翔先生教导下,转而事碑,于《张迁碑》《曹全碑》《礼器碑》《乙瑛碑》《好大王碑》《石门颂》用功较多。逐渐体会碑的博大和纯厚。主张师古而不泥古,认为没有即时想象力和灵性注入的书作都是俗套,作品风格多样,既能看到丰富的古意,又具个人较强烈的追求和意境。

尤其难能可贵之处,是在研习书法的同时,对于诗歌艺术也研究颇深。其现代体诗歌清新隽永,空灵之外更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充斥其间。而他的书法恰恰糅合了这一点,更具有自有的独特魅力。



其沉迷书道三十余年,五体皆能,尤善行草。其书淡泊萧散,提倡不随时风,以“诗”境入,故能标格新奇、意趣盎然。

他三十年如一日,已非常人可比,取得如此骄人成绩而又谦逊如初,更令人敬佩。

今不揣浅陋,以寥寥数语,表达一些个人对其作品的浅见。

王道升先生的书法,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逐时流,在很好地继承传统的同时,保持了自我的独有的创作状态,从他的行草书中不难看出,他的作品与时下的“流行书风”和“学院派”都不同,他的书写是走心的,是他这个人多年积累的成果。观其行草书,密时强调字与字之间的挤压、穿插、避让,疏时强调字外空间的形成和延伸,以及大字势态的呈现。在空间分割上,字与字之间的连带,既有实连,也有意连,有断有连,顾盼呼应,收放结合。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,线条长的为放;回锋为收,侧锋为放;多数是左收右放,上收下放。其次,行书风格整体上疏密得体。一般是上密下疏,左密右疏,内密外疏。布局上字距紧压,行距拉开,跌扑纵跃,苍劲多姿, 浓淡相融。墨色安排上以浓驭淡,以涩润实,以疾带缓,他的每一笔可以反映他的思考和情调,或许这就是他的难能可贵处。

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,即理法通达、笔力遒劲、姿态优美。古人云:“寓新意于传统,寄妙理于法度。”“神韵为上,形质次之。”一件好的书法作品,力求达到线条美、结体美、章法美、墨色美,神韵为上。书必有神、气、骨、血、肉,五者阕一,不成为书也。神为书之本,气乃书之魂,骨乃书之灵,血乃书之魄,肉乃书之体。神、气、骨、血、肉,犹如人之五官,缺一而不完美。凡作书,无论何体,必须筋骨血肉备具,筋者锋之所为,骨者毫之所为,血者水之所为,肉者墨之所为,锋为笔之情,水为墨之髓。以筋骨立形,以神情润色。肥字须要有骨,瘦字须要有肉。夫马筋多肉少为上,肉多筋少为下,书亦如之。人之于书,得心应手,千形万状,不过曰中和,曰肥,曰瘦而已。若而书也,修短合度,轻重协衡,阴阳得宜,刚柔互济。无论是长幅,还是斗方,抑或是扇面,王道升先生之作品,无不体现以上种种。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形、神、意三者相克相生,互补充盈。

在如此混乱的书坛画道圈,王道升先生的作品,犹如一股清流,令人心旷神怡,美不胜收。王道升先生的书画作品,很好地体现了以上这些优点。整体上,自成一派,粗狂中而又不失儒雅。犹如闹市中的世外桃源一般,弥足珍贵。

不仅如此,王道升先生还热衷公益,经常以书法家、诗人等身份参与当地公益活动,此种觉悟,也是很令人钦佩的。一位艺术家,倘若心中没有大爱,那么他的艺术之路注定不能持续长久,他的艺术作品注定没有精神内涵。

书法家如此,画家如此,作家如此,歌唱家也如此……为书作画,王道升先生平心静气。为公益慈善,王道升先生尽心尽力。“做艺先做人”这条古训,王道升先生身体力行,认真实践。做人如此,夫复何求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